我的老师杨运德
我的老师杨运德
张际昌
1956年夏,我考入淄博一中初十三级,有幸成为杨运德老师的学生。时隔40多年,他当时的音容笑貌,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杨老师教我们汉语课,并非我们的班主任,但他和班里同学相处得非常好。他给我们上课不久,已能熟悉大多数学生的名字,因为他善于抓住机会和同学们接触。那时他很年轻,每天和我们一起晨练跑步,一起上课间操、打篮球,一起去五里路外的农村为学校的跳高沙坑背沙子,一起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文艺会演……记得我们班有几个小男生特别贪玩,课间10分钟也要跑到操场边去玩浪木,因此上课经常迟到。杨老师对迟到的学生,不训斥,不罚站,而是先让他们坐下听课,课堂上还不时地提问他们,课后再和这几个学生谈心,帮助他们克服贪玩的毛病,使他们心悦诚服,其他同学也因此对杨老师更加钦佩不知不觉,我们和杨老师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原来畏怕汉语课的同学,渐渐喜欢上了这门课。
杨老师的课上得好。课前,他总提前两三分钟到教室门口等候。他教态自然,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语速适中,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板书一笔一划,工整规范;教学过程紧凑、流畅,语言简炼准确。他上课从不搞满堂灌,而是针对初一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於中和持久的特点,多提问,多让学生动口动手,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他从不摆架子,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对他的提问,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为了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弥补课本练习的不足,他自编了不少习题,有的写到小黑板上用于课堂教学,更多的刻印成讲义发给我们。他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心情愉悦,双方感情都很投入,可以说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地步。他的课准备充分,设计周密,时间安排得当,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下课前总能留下几分钟让学生整理笔记,从不拖堂。
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杨老师组织了学生课外普通话学习小组,我是小组成员之一。那时汉语课刚从“语文”中分离出来(还有文学课),没有现成的课外读物,小组活动用的材料,全是杨老师自己选编的。辅导课上,他常给我们朗读一些范文,更多的时候是听学生读,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他的具体指导。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我们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很快,他给我们打下了说普通话的坚实基础。后来我去北京读书,能较快地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和杨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教学之余,杨老师还对博山方言作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博山方言与普通话的读音规律,并把他的研究成果渗透到汉语课教学中,使我们从两种不同读音的对比中理解、把握普通话,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那时杨老师的这项工作已带有科研的性质,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对工作如此钻研,用精益求精来形容绝不过分。
后来,我有幸回到母校,回到恩师身边,做了一名中学教师。多年来耳濡目染,朝夕相处,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是一个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人。
不久前,年满60岁的杨运德老师光荣退休了。作为一校之长,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一流的教学成绩,对事业的忠诚奉献,对学生的深挚热爱,都将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传留在一中校园,令师生受益终生。他人虽已退休,在我们心中,他那温文尔雅、谦虚谨慎、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风范,永远都不会褪去。
祝杨运德老师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2022年教师节学校领导看望杨运德老校长
注:此文选自校友田岚主编的散文丛书《师恩难忘》,作者张际昌老师系我校初13级校友,1967年至2003年在我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