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一中

  1. 首页
  2. 校庆100周年
  3. 校友文选
  4. 正文

梦回淄博一中

高中21级15班校友 薛全美

多少个夜晚我又回到了淄博一中,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那个改变我人生命运的教育殿堂。

(一) 起因

1973年1月,我在博山西部山区的桃花泉公社中学初中毕业,面临人生两大决择:要么回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要么到淄博一中读高中。本来我们中学设有高中班,但等我升学时,因受条件制约,自1973年起改为每两年招一届,我自然落了空。当时年仅16岁,回生产队参加劳动怕吃不了那份苦。但到淄博一中读高中,谈何容易?是否考上先不说,光住校拿饭这一关就难过,自己犹豫不决。

父母的态度是依我,倒是我的一个本族大叔鼓励我去城里读高中,我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参加考试。

一月中旬时值隆冬,天气异常寒冷。我们桃花泉公社29名初中毕业同学,背着被褥、干粮步行30多里山路,去博山城里参加为期两天的淄博一中高中升学考试。初中时我虽是班长,在班里学习也算娇娇者,但考试时仍觉难度不小。具体细节已记不清,两天考试顺利结束,回家后等待消息。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天盼日日等,只想早点有信息。冬天的山区生产队社员农活少,以去地里运粪、垒堰和修“大寨田”为主。一场大雪过后,阳光普照大地,出门暖融融地,积雪也很快融化地销声匿迹,社员们又开始出坡劳作起来。

一天早上,我早早地起来准备去坡里劳动,刚步入院子,就听见几枝喜鹊在梧桐树上喳喳地叫个不停,都说喜鹊叫有喜事,但此时没空理它,扛起蹶去地里干活。一个半小时后,早已汗水淋淋,急忙回家吃饭。

刚走到大门口,我三姑迎上急匆匆地说:“给你来信了,快回家看看吧!”我心一怔,大脑略过一丝喜悦,“肯定是淄博一中来信了”。

拔腿回家,看到桌子上放着一个信封,展开看时,见是淄博一中的信封,上款是“博山区桃花泉公社牛角大队薛全美收”,落款“淄博一中”,能否录取?心中忐忑不安。当我撕开信封,里面跳出一张白信纸,上端写着“录取通知书”五个大字,正文是“薛全美同学,你已被我校高中部录取,请予某月某日到校报到…”,下面落款,淄博一中。我顿时高兴起来,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总算可以到城里读高中了,我的愿望实现了。我欢呼着、跳跃着,把喜讯告诉了父母,他们也为我高兴着。父母立即为我准备上学的物资,我也在默默地作着入学准备。

(二)报到

二月十八日,天气晴好,虽已进入春季,但春寒料峭,气温极低。通往城里的公路刚通了公交车,但那也不是学生坐的。这天早上我们桃花泉公社被录取的九名同学,带着被褥、干粮,冒着严寒顺着327省道步行去淄博一中报到。路途遥远,徒步辛苦,但心是热的,我们迈着骄健的步伐,不到三个小时就进入城区。

大概上午九时我们来到西冶街北首,再往北穿过博山电机厂厂区,改西向100余米,再拐向北直走。这条路宽阔平坦,路东、路西两侧有两处大院落,各设一大门,每个大门口都有穿绿色军装的人民解放军持枪站岗,挺拔威严,后来得知是67军司令部驻地。

再往里50米,立着两个高大的门垛,在右侧门垛上镶着一方大牌匾,白底黑字,上书“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九个金光闪闪的宋体字。我们九名同学,陆续进得校门。但见左边是宽大的体育广场,右侧则是长长的宣传画廊,上面分别镶嵌着学校教师、学生的书画作品,两边长满了冬青树。正前方50米处,立有一座高高的墙壁,高10米余,宽半米余,上书“欢迎新同学”五个大字,让人感到温馨威严,后面就是教师办公区。

再往西有一条大路,我们继续前行,只见路南是校体育场,路北立着长长的宣传栏,分别登着录取新生姓名、所在班级和宿舍安排,得知我们这一级是高中二十一级。这次桃花泉公社共录取9人,分别在5个班。我和徐光孝在15班,李安明、李法安、崔玉生在13班,吕明月、苏文录在14班,李德远在16班,唯一一名女生吕进莲在8班,我们立即到学校教务处报到办妥入学手续,再去找自己的宿舍。

返回往西走登上一个台阶,南边是校食堂和学校工厂,北边往里走是五排学生宿舍,前三排住男生,后二排住女生。这宿舍是德国人建造,墙面被刷上了水泥沙灰,屋面是红瓦,门窗是深绿色的木材,很陈旧。前后房距大约3米左右。我们的宿舍前是一个大院子,长满了高高的刺槐树,整个院子阴沉少见阳光。

每排宿舍共 三座房子,每座三间,坐北朝南。我住在第二座,进门是一个通间,土地,陈旧的石灰墙面,安了十几张床,分别住着龙门、乐疃等公社的十几名同学。里面还有个套间,我与徐光孝入住,两张床每人一张,其余空间不多。

(三) 上课

第二天正式上课,早饭后7.30,我和徐光孝一起出门,往东走100多米下一台阶,下面是一排排的教室区,每排四个教室,南北方向。南面靠近公路一排,是初中28级教室。我们的教室在第二排,下台阶后依次是21级13班、14班、15班、16班。

上课的教室,水泥沙墙,红瓦覆面,深绿色门框,大玻璃门窗,前后均留有门窗,十分宽敞明亮。教室内有三排电棍照明,晚上灯火通明,非常畅亮。

教室讲台朝西,矮同学及女同学在前几排,个高同学在后面。我在最后一排,与马洪升同位,临位同学有蒋琨、吕宗琨、高庆泰、刘运鹏、王玉新等。班长岳效群,架一副近视镜,各门功课学的好。课堂回答问题,凡同学不能回答者,让其回答,没有不会的。

团支部书记是女同学孙玉君,矮而微胖,好学且工作认真。副班长蒋琨,学习上进且热爱美术。学习委员安丽,文静善学。体育委员王玉新,爱好蓝球,是学校的体育尖子。英语课代表牛玉凤贤淑稳重。物理课代表吕相兰,体高微胖,持重上进。数学课代表孙庆喜善学且活泼大方。

我也是班委委员,负责农村同学管理,也是班红卫兵大队成员,第三宿舍负责人。

班主任张立敖老师,济南人氏,30岁出头,头发油亮,中等偏高身材,一身笔直的衣服,中规中矩,言语有板有眼,说话声音宏亮稳重。语文老师阎丰古,微胖似胶东口音。英语老师温学思,人高略瘦,温良和善。化学老师丁佩文戴一副眼镜,举止文雅。物理老师支大同,黝黑的脸庞,幽默风趣。政治老师刘爱华架一副眼镜,漂亮贤淑。体育老师王彬,体健帅气,当时不到30岁。音乐老师靖玲西,美丽略胖,乐理知识丰富,培养出吴雁泽、曹连生等歌唱名家。

上课第一天,全体同学静静地等待班主任老师的到来。随着长长的“叮铃铃……”上课铃声响后,张老师稳步踏进教室,班长岳效群立喊“起立”!全体同学站立目送老师走向讲台。张老师迈着标准的步伐,来到讲台后喊一声“坐下”!全体同学方坐定等待老师讲课。

张老师教数学,功底深厚,教学十分认真,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深奥知识,讲的通俗易懂,我们都愿意学,且理解深透,每次考试都是100分,至今试卷还保留着。

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全校教学秩序不很好,有的班上课不正常,学生迟到早退成常态,打架斗殴,破坏纪律现象时有发生。凡调皮的学生都穿一种梱在腿上的瘦裤,时称“鸡腿裤”。张老师在班上常教导我们“你们要好好学习,不要受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只有学好知识,毕业走向社会才有用武之地”,因此,尽管学校管理混乱,但我们班总体秩序良好,守纪善学成为班级主流。“不讲话,怎么老是讲话呢”,这是张老师维持班级秩序的口头禅。也正是老师反复强调纪律,才使学生学到了宝贵的知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语文也学得扎实,古文,现代文,语法等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自己的作文有时在班里当范文宣读。英语学会了常用单词、句子、语法。课堂上有时能和老师用英语交流。化学、物理也学了不少知识,因为学校实验设施齐全,通过学习理论和实验课相结合,能加深物理、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

(四)政治运动

在校时“文革”还未结束,正是全国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的关键时期,政治统领一切,师生常参加不同形式的政治活动,如听政治报告、开批判会等。听说校长张陶村正在校内劳动改造,我们常见到一些老教师,不教学却天天拿着扫帚打扫卫生。印象深的是,在初中二十八级教室西头,有间小瓦屋,里面就住着一位年近六十岁,头发花白,身体微胖,憨厚正直的老教师,每天默默不语低着头,手拿一把扫帚不停地打扫教室周边的卫生,至于何姓何名至今不详。

还常参加各种报告会,曾去工人文化宫听取“黑山煤矿某团支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博山人民剧场听取“山东省青年先进经验报告会”。也常在校园贴标语、大字报。 记得有一次高中二十一级全体师生出校门游行,两人并排列队,1700多名师生全体出动,前行者已走至西冶街北头,后面队伍还没出校大门。学生们用地排车拉着大铁筒,筒里盛满用火碱熬的浆糊,边走边在路边墙上贴标语、大字报,内容就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将批林批孔运动进行到底”等内容,边走边喊口号,走一路贴一路。体现的是政治统领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继续革命的先锋战士。

(五)学工

为贯彻毛主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学生也学工。在校食堂北面,就是校办工厂,七、八间砖瓦房,一个大院子,外有铁大门。主要生产电子称,此是淄博市唯一度量衡生产企业。车间里有各种车床,如铣床、冲床、钻床等,工人师傅身穿浅蓝色工作服,精心操作,加工各种零部件。做好的电子称,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在车间一旁,销往全市各商业单位。

大概每二个星期有一节劳动课,安排学生去跟工人师傅学习电子称制作技术,掌握各种设备技能和操作方法。记得每次去,师傅们都非常热情,耐心传播技艺,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操作,通过学工跟师傅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时也去博山阀门厂学工。阀门厂位于柳行沿河路北,是市属企业。进厂区遍地是铸件、铁宵,砂料。车间里工人师傅们穿着脏兮兮的蓝色工作服,正在用模具,翻砂铸铁,繁忙而有序。通过跟师傅学习交流,初步了解了翻砂铸铁的基本流程,技术要领。也懂得了工人师傅的艰辛和不易。

1975年春末临近高中毕业,学校还举办了“二十一级拖拉机培训班”,自3月24日至5月中旬,用50天时间,组织高21级全体同学集体学习拖拉机知识,聘请博山区拖拉机站王远增、尹兆祥、姜兴华、李昌凯等6位技师,传授拖拉机专业技艺,重点学习了“绪论”、“发动机概述及原理”、“电器系统”、“起动装置”、“配气机构”、“供给及调速器”、“润滑冷却系统”、“底盘离合器”、“行走变速系统”等共8章20多节课程,并现场驾驶实习,最后考试结业。使我们了解了拖拉机构造、工作原理和操作规程,初步掌握了农机专业知识,为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六)体育

学校的体育设施齐全,路南是一个庞大的体育操场,设有篮球架、跑道、跳远的沙坑等。最西头是个大主席台,学校各种大型会议、集会、体育赛事,都在此举行。西边上方是个小型体育区,安置着各种体育设施,有乒乓球台,单杠,双杠,爬梯等。我们住校,晚上常在此锻炼活动,有时打打排球、羽毛球等。

我们每星期大概有二节体育课,打打篮球、排球、跳高、跳远、跑步。每天上午两节课后有20分钟的广播体操课。全校师生近3000人,集体做第二套广播体操。主席台两边电线杆上分别立着两个高音喇叭,播放着体操音乐,全体师生一齐随音乐做体操,整齐规范,动作统一,锻炼了体魄,放松了心情。

学校的体育赛事很多,除本校各种体育比赛,如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田径比赛外,还邀请校外企业、学校、商业等多家体育团队来校比赛,促进交流,增进友谊。记得班里男同学王玉新常参加蓝球比赛,女同学王静常参加排球比赛,为班级和学校争得了荣誉。

(七)课余生活

学校设有图书室,在校西北位置,书籍丰富,管理员李老师,瘦瘦的身材,待人和蔼热情。我们常去借书阅读,查阅资料,充实自己。

由于住校,晚上常上晚自习。每晚走进教室,室内灯火通明,三组电棍熠熠生辉,跟白昼一般。要知道,此时我们老家还没有通电,照明靠点煤油灯,晚上学习只有微弱的灯光,十分不便。如此优越的条件,给学习创造了机会。每天晚上,住校同学都到教室学习一至二个小时,对当天的课堂内容认真温习,完成作业 。

有时晚上校周边放电影,住校同学会相携去观看,曾到小桥村观看《闪闪的红星》、灯光球场观看《小兵张嘎》,山东建材学院观看《南征北战》。因山东建材学院与学校一墙之隔。学校北端围墙不知谁撞开一大洞口,常从洞口进入建材学院看电影。还去白虎山购物,去柳行桥看火车。有时也去博山城里逛街购物,去博山人民剧场、工人文化宫看戏看电影等。

班主任张老师对我们农村学生非常关心,晚上我们到他宿舍看望他,他常接济我们一些食堂菜票。有时去老师也常会拿出一些他教过的学生毕业照,说谋谋同学现在干啥工作,谋谋提了级有了出息,非常骄傲。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将来毕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等等,我们一生感谢老师的恩德和谆谆教诲。

(八)食宿生活

在校时,我们的生活是艰苦的,每周上六天课,星期六下午回家带干粮。回到家帮父母干点家务,推碾推磨,让母亲摊好煎饼,星期天下午带着干粮步行返回学校。

记得当时用一个“文革”时流行的帆布黄书包,里面放入十八、九个带豆子盐的刮煎饼。所谓豆子盐,即把黄豆、食盐,在热锅钞熟,再用石碾将豆子盐碾细,就会散发出扑鼻的香味。摊煎饼待快熟时,撒上豆盐粉,然后把煎饼反复折叠成长方形。这种煎饼虽费功夫,但吃起来特香,不用吃菜,只喝碗稀饭就行了,且保存时间长,不易生毛变质。

再用一块绿花布包袱,包上二十余个不折叠的煎饼,包好后放入当时特有的塑料网兜。肩上背着书包,手里提着网兜,与同学们顺着仲临路步行回学校。

带至学校这30多个煎饼,就是一星期的食物,还有小量咸菜。每顿饭前先将带来的煎饼,用纹布包上二个煎饼,送至校食堂,馏馒头时一块馏一馏。到饭点,教师及家属陆续带着餐具打莱、买白面馒头,我们只能取回自己馏的煎饼,回宿舍就着咸菜吃,或喝碗稀饭。每次取饭,老远就闻到蒸馒头的香味,馋的要命,更渴望啥时候能天天吃白面馒头,吃上热乎乎的炒菜。

因为当时山区种小麦少,只有家中有公事、中秋节、春节才能吃上白面馒头。自己带的煎饼,是用谷子去头遍糠,加入高梁、地瓜做成,很难吃,但这已经比家人吃得好了。冬天还好说,一到夏天,煎饼存一星期就长毛生霉,吃起来有种呛味。只能到食堂馏馏,馏两次煎饼就柴的难吃,有时滴上蒸气水,煎饼像用水泡过一样没法吃。偶尔口馋了,就花5分钱买碗汤菜,过过嘴瘾。

往返学校也很辛苦,30多华里的山路,一次要走3个多小时。我们一般走姚家峪。放学后出校门走大辛庄、羊栏河、孟家顶、大李家村、昃家庄,再从姚家峪村往上走。此公路是刚修通不几年的土路,一溜上行,路陡弯多,十分费力,每次回家要休息多次。

夏天汗湿衣背,雨天脚下泥泞,冬天雪滑难行,间有北风刺骨、干冷难忍。冒雨冒雪往返不为奇,但同学们仍说说笑笑,一路凯歌往返于家乡与学校之间。

有时也走山路,过羊栏河,走房家庄,从伊家楼村爬山,走博莱古道。这条路是古代博山通济南府的古道很难走。时而陡坡乱石,时而悬崖峭壁,宽处能容两人并行,窄处只能一人侧身而过,最险处只有一脚宽的路,脚下就是悬崖,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深渊,且草丛树木遮道,乱石档脚,十分难行。还要经过一段茂密的森林,如逢雨雾天气,满山遍野云雾缭绕,恍如走在云间,前后看不清人影,心里总感害怕。但此路相对近些,我们也常走,有时也走和尚房村,那条路更险更峻,这样的路每周往返一次,我们走了两年半。

现在条件好了,公路四通八达,各种交通工具便捷,公交车、私家车、摩托车应有尽有,再也不用步行往返了。吃穿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资极大丰富,各种食财琳琅满目,就是住校也不太难。

市民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乐趣。国家重视教育,加大各种设施投入,教学条件也一日千里,发生质的变化,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学习氛围浓厚。因此奉劝当代学子,你们赶上好时候,要珍惜时间,感恩时代,一门心思学知识。要不负韶华,不辱使命,勤奋学习,报效祖国,新时代的青年人肩负着历史重任,祖国的伟大复兴靠你们奋斗,要担当作为,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更繁荣、更昌盛。

 

作者简介:薛全美,男, 1957年1月生人,博山区域城镇人。1973年2月至1975年6月在淄博一中高中21级15班读高中。1976年6月入党,同年参加工作,历任博山区桃花泉公社党委常委、秘书,岭西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大工作室主任,政协工作室主任,域城镇纪委副书记,城乡建委副主任,后从事新闻宣传工作。2017年1月退休,享受正科级待遇。爱好文学、诗词、书法和地方文史,现为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淄博市诗词学会理事、博山区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域城镇诗词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