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一中的前世今生
说起淄博一中,在我们淄博市甚至整个山东省,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淄博一中幽雅的校园环境,温馨的教学氛围,先进的管理理念,骄人的教学成就,处处透露着一种久远历史沉淀下来的自信与从容,一种在传承中不断开拓创新的豪迈与激情。的确,如果我告诉你,追根溯源,到2006年,淄博一中其实已经拥有了82年的建校历史,你一定会感到惊奇,迫切地想知道,淄博一中怎样穿过82年岁月的风雨,昨日的坎坷如何成就了今日的辉煌。请你稍安毋躁,且让我们慢慢道来……
溯源篇:颜山洗凡细寻根
要追溯淄博一中的建校史,就不能不首先提起创建于1924年(民国13年)的博山私立颜山中学和此后由颜山中学发展起来的博山私立洗凡中学。修撰于2003年11月的《淄博市志》中《中学教育》篇有这样的记载:"1924年,博山县士绅张焕臣等筹资成立'博山私立颜山中学', 1936年改称为'洗凡中学','七·七'事变后停办,1946年在济南复校,1948年合并于人民政府在博山建立的淄博中学……建国后,淄博中学于1955年改名为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 这段文字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记载了淄博一中与颜山中学和洗凡中学的前后承继关系,说明淄博一中的历史与现代教育在博山乃至淄博的建立和发展同时起步,其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博山私立颜山中学成立于1924年(民国13年),校址在当时的玻璃公司,坐落在博山柳杭村孝妇河东岸,夏家山南麓。该校的创办倡议人有贾聿策(字慕夷)、张焕臣(字新曾)、韩荫长、王凤藻、梁祖基、赵仲如等人。创立的初衷是在博山成立一所中学,解决当时博山青年外出求学的困难。倡议得到了当时博山的主要工业炭业界的赞助,并以倡议人为主组成校董会,由当时的博山商会会长张焕臣任董事长,由热心教育事业的士绅贾聿策担任驻校董事。创立之初,颜山中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博山煤炭输出的车皮捐,每一车厢煤抽0.3至0.5银元,由博山炭业公会代扣收集,交学校办学。学校成立后,呈准教育部备案。当年春季即开始招生,设立一个初中班,暑假又招了两个初中班。自创立到1928年,颜山中学学生数为每级初中三个班。校长相继为苏继周(从创立到1924年暑假)、韩荫长(1924年暑假到1929年2月)、常子中(1929年2月到1930年冬)、孙焕文(1930年冬到1935年),孙焕文1935年病故后,其弟孙炳文代理校长,1936年5月,翟纪平接任校长,高秉坊、李毓万等人提出将学校改名为洗凡中学,以纪念博山籍著名革命先驱蒋洗凡(衍升)。
蒋衍升,字锡藩,又字洗凡,博山县(今博山区)大街报恩寺村人。 十余岁中秀才,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同徐宝田等人创办公立高等小学堂,开创博山新学之先河。同年考入山东省师范学堂,后被选送日本留学,就读于弘文学院,次转入明治大学法政专科。与徐镜心等10余名山东留日学生一起参加孙中山在东京创立的同盟会,1906年,同盟会山东分会创办《晨钟》周刊,担任主编。
1911年1月,同盟会推选蒋洗凡等6人为全国总代表,回国组织模范体操团,为推翻清王朝训练骨干。总部设在上海,蒋洗凡主持总部工作,联络各省以为策应。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相继宣布独立。1912年(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委任胡瑛任山东都督,蒋洗凡任秘书长。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蒋洗凡当选为理事,并担任山东支部稽勋局局长,后被选为支部部长并任省议会议员,又被选为议长候选人。
1913年11月3日,袁世凯宣布解散国民党。11月7日,山东都督靳云鹏突派骑、步兵包围省党部勒令解散。蒋洗凡面对危局,从容镇定,处事如常,使党部人员免遭屠虏。之后,返回博山。1914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胶济路,纷集博山。他代表乡人与其谈判,使之侵略行径有所收敛。
1915年3月25日,蒋洗凡患猩红热逝世,年仅34岁。他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山东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其短暂的一生忧国忧民,追随革命,其革命形象正如他诗中所写--"义气塞两间,肝胆照千古"。
翟纪平担任洗凡中学校长,一直到1937年(民国26年)冬日寇进占博山。这时,洗凡中学发展到初中六个班,高中两个班。初中延续了颜山中学的届数,1937年暑假毕业的是12级,新招的是15级。高中只招了两届。当时洗凡中学初中共开设14门课:国文,每周7节(包括作文2节),开3年;数学,每周4节,开3年;英语,每周4节,开3年;历史、地理,每周各2节,开3年;动物、植物,每周各2节,开1年;物理、化学,每周各2节,开1年;生理卫生,每周2节,开1年;美术、体育,每周各2节,音乐,每周1节,各开3年;党义(后改公民),每周1节,开2年。学生每日上课5节,课外活动1节,每周上课29节,星期六下午不排正课。
当时洗凡中学占地面积20余亩,有教学楼1座,包括4间教室。另有普通教室9间,音乐、劳作教室一间,理化实验室1座,图书馆一座,有6间阅览室,办公室1座8间,共用宿舍8间,教职员餐厅1间,学生饭厅1座,厨房6间,盥洗室3间,浴室2间,体育场1个。成立高中后,图书仪器,购置颇多。博山沦陷前夕,翟纪平曾将洗凡中学的印信档案、重要资料和贵重仪器(如显微镜等),携带到山区以图保护,但在战乱中全部散失。学校的图书寄存在税务街韩荫长家,仪器寄存在夏家庄赵伯尧家,丢失很多。残存部分,1947年暑假前运至在济南复校的洗凡中学,后来,全部移交新成立的淄博中学。
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由当时担任山东省参议会副议长的洗凡中学校董贾聿策(慕夷)出面,借用济南城内院后街的河北辽宁同乡会馆作校舍,正式恢复了洗凡中学,贾慕夷兼任校长。复校后,学校依然称"博山私立洗凡中学",直属当时的山东省教育厅。复校之初,洗凡中学只有4个初中班:初一2个,初二1个,初三1个。其班级届数,延续了抗战前的洗凡中学,从初中16级算起。1946年暑假,16级毕业,招19级;1947年暑假,17级毕业,招20级;1948年暑假,18级毕业,招21级。为了保持4个班,学生到二年级都要2个班并为1个班。截至济南解放前夕,复校的洗凡中学共送走了3届初中毕业生。
1948年5月,贾慕夷病故,三个月后,徐佛千出任洗凡中学第三任校长。这时,洗凡中学由于校舍纠纷、经费无着等问题陷入困境,在济南已经很难办下去。1948年底,徐佛千回到博山为洗凡中学寻找出路,经过接洽商谈,新成立的淄博中学派张凌云与徐佛千一起来到洗凡中学,为教职员工支付了3个月的欠薪。于是,洗凡中学与淄博中学正式合并,济南的校产悉数运回博山,全部移交淄博中学。三个负责人徐佛千、赵蔚芝、李新寰和博山籍的洗凡中学教师王克常、赵学周以及校工王锡端、王吉庆、陈纪顺,先后进入淄博中学,正式参加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教育事业,洗凡中学的全部校产也随之运回博山,交归淄博中学使用,大部分未完成学业的洗凡中学的学生,也转入淄博中学,编入相应班级,继续学习。
综观淄博一中82年的历史沿革,其起承转合的脉络十分清晰:起于1924年的博山私立颜山中学及其后身博山私立洗凡中学,承于1948年成立的淄博中学及其后身山东省立博山中学,转于1955年正式命名的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合于2000年8月,当时的淄博一中与淄博三中合并组成的新的淄博一中……
追述至此,淄博一中的溯源旅程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
校长篇:方家治校天地宽
淄博一中的成长,与历届校长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这些为了一中的建立和发展呕心沥血的教育家们,用自己无私的奉献,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准确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将现代教育的精髓体现在办学实践中,把一代代年轻人培养成材,在一中校园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教育佳话。
张陶村 于细微处见精神
张陶村,1954年至1966年任淄博一中校长,他竭诚塑造学校品牌,是淄博教育史上屈指可数的优秀教育家,不可多得的好校长。
不知是工作的方略,还是信念的执著,也许二者兼有吧,四十多年前张陶村校长的那几次"突然袭击"至今在一些老教师中还有深刻印象。
时当一个清秋千里的下午,大家陆续走向一个停课劳动班的教室,去参加全体教工会。张校长照例一手端着那个大家熟悉的茶杯,一手拿着蓝皮记录本,边走边同大家说笑着。他身边的孙副校长则与往日略有不同,手里除了端着盖杯外,还捧着一本厚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身边好开玩笑的同志说:"哟,孙校长开会还攻读啊!""真是手不释卷啊。"孙副校长抿笑而不语。
开会了。张校长走上讲台:"先作一个小小的文字考查,由孙校长读,大家听写。"随之,一张张白纸发下来。
年高德劭的孙副校长打开那本《毛选》,慢条斯理地说:"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 大家对这样的开场,无不感到突然,但也无不心悦诚服地认真地听写着那181个大多数熟而又熟而个别却又不一定不犯斟酌的字。
这次的突考是公布了成绩的,就贴在办公室的东墙上。许多老师都多少出了一些错。
还有一次"突查",也是全体会,大家进入临时作会场的那口教室时,黑板还没擦,这习以为常,很少有人介意。然而张校长一登台便直指黑板,让大家观察那些板书的质量以及出现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的书写……
那次,对当事老师来说是相当难堪。据说事后张校长找那位老师进行了谈话和解释。从此,各科老师对板书都相当注意了。
在张校长的眼里,教师的语言文字运用是必须挑剔的,一些常规要求不容许有一点马虎。他常说,教师给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第一印象就是你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以及对工作的认真程度。大家对此都深信不疑。一点。多少年来,淄博一中一代代教师不放松文化素质的修养,工作上兢兢业业,这不能不说是优良传统的传承吧!
杨运德 承先启后铸辉煌
1984年8月,从三尺讲台走来的杨运德老师挑起了淄博一中校长的担子。他有一个信念:尽最大努力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依靠广大师生,为新时期的淄博一中书写新篇章。
杨运德认为,学校要发展,教育思想是关键。他带着时代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孜孜不倦地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教育法规,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头脑,拟定了"以教学为中心,将德育置首位,打好五育基础,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改革创新,培养四有人才"的办学宗旨;提出了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的育人标准;纵览学校历史,展望发展未来,他在总结提炼"一中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地提出了"严谨、求实、团结、进取"的淄博一中精神,以此统领全校师生的教与学。
杨运德始终把人的管理当作根本工作抓在手上。1985他主持建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把教职工民主管理学校和民主监督评议领导干部工作落到了实处,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这一做法曾在全省有关会议上推广。1992年他又主持推出了全市第一个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极大地启动了学校内部活力,市教委向全市转发推广了这一方案。
到过一中的人对杨运德依法治校的思想和严谨不懈的风范都深有体会。有人说:"杨校长是个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校长"。一上任便开始了依法治校的系统工程,上至国家、省、市各项法律法规,他反复学习、传达贯彻;下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他都是亲自过问或亲自主持制定。他容不得半点草率和敷衍。
杨运德校长为淄博一中书写了新篇章。他任校长14年,接待省内外参观团50多个,发表交流治校经验论文20余篇,在省市会议作典型发言10余次,学校被树为全市高中样板校并荣获各级荣誉多项。
名师篇:春风化雨园丁心
淄博一中这方沃土不仅孕育出了一批批优秀学子,更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一届届学生的成人成材上。正是他们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呵护,一中校园才充满了温馨,充满了朝气。
赵蔚芝 应教硕果送流年
赵蔚芝,原淄博市政协副主席,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是淄博一中建校历史的见证人,也是淄博一中优秀教师的杰出代表。
解放前,赵蔚芝担任过山东省立昌乐中学山唐分校主任、私立洗凡中学教导主任。1948年,随着洗凡中学与淄博中学合并,他成为淄博一中的语文教师,"文革"结束后又到高校任教……从中学教师到大学教授,宝贵的年华和才智熔铸于毕生追求的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中。
赵蔚芝数十年钟情于教书育人事业,矢志不移。他为人师表一丝不苟,对学生极其负责,关爱终生,以其鲜明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成为一代名师。在淄博一中时,平日里学生住校他也住校,星期六学生回家,他就带着作业回家批改,星期天又早于学生返校。每天早起晚睡,备课授课,辅导自习,深入学生宿舍和学生聊天,课堂内外勤谨细致地做着一切。1955年,第一届高中两个毕业班班,高考录取率达95%以上,列全省第二,赵蔚芝是这两个班的语文教师,还是一班的班主任,这批学生后来都成为各自行业的骨干人材,像清华大学的崔京浩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的李玲教授等知名校友,他们都是赵蔚芝的"亲学生"。
赵蔚芝性格刚直,信念执着。十年动乱,他遭受厄运,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可他"拒不认罪"。一次到农村"劳动改造",他看到山崖上红彤彤的枫林和路旁清清的淄河水,悄悄赋诗:"霜染崖枫色倍丹,清淄曲折习天寒。前峰当道疑途绝,绕过山头路更宽。"牛棚里一关就是13年。期间,教学的权力虽被剥夺了,可他治学从未间断,他偷偷借来一摞摞古籍,繁重的劳动之余如饥似渴地读啊抄啊,再一针一线装订成册,离开牛棚时竟成书16开本共21册。
赵蔚芝多历坎坷与不幸,更富成就和荣誉,他全部当作进取的垫脚石。1962年,他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便作诗自勉 "半生事业从头起,努力乘时莫错过"。"文革"结束,年近花甲的他焕发出高涨热情,作《获释抒怀二首》:"……难攀骐骥驰千里,愿效驽骀驾十年。四害已除心益壮,六旬虽届志弥坚。九儒归队又为师,莫向前程叹逝川。"赵蔚芝75岁退休,在他眼里,依然是韶华好景,终于可以全力以赴搞研究了,便给自己加油:"休放韶华随逝水,应教硕果送流年";"向晚犹得好景在,驱车莫负夕阳红"。赵蔚芝以600多万字的著作成就,划出一道绚丽的晚霞美景,他仍不肯安享晚年,作诗自励:"力补蹉跎酬厚望,聊持涓滴答前期。"
贾爱华 学生让我感到永远年轻
说来也巧得很,这次采访,我们得知倍受学生和家长爱戴,退休后又返聘回到讲台,执教高三语文的贾爱华老师,就是在颜山中学和洗凡中学的创建和发展中起过关键作用的贾慕夷先生的孙女,她出生在慕夷先生过世的1948年……
出身教育世家的贾爱华从教30余年,以圣洁的职业道德为本,其言行展示着一名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她先后荣获淄博市优秀班主任、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十佳"三八红旗手,山东省优秀教师、先进女职工,省、市"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多次应邀在各级会议作事迹报告或介绍经验。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她几乎走遍了每个学生家庭。她时刻为学生着想,自己亲人住院手术,她未给学生误一节课,而学生病了,她却细心陪护照看;她关爱每一个学生,母亲般细致地为高考的住校生每天煮鸡蛋改善营养。她为生活贫困和遭遇不幸的学生焦急不安,慷慨相助而从不声张,先后拿出7000余元支持一个个陷入困境的学生圆了大学梦,市教育局领导感慨地说"贾老师真是爱生如子啊"。
贾老师把学生的思想培养和精神塑造看得更为重要。她敏锐地把握积极的教育信息资源,站在时代的前沿,用最新的思想和理念给学生成长以启迪。她在资助学生的同时,更注重唤起学生战胜困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每项教育活动她都大动脑筋,设计组织得富有新意,以人格塑人格,以激情唤激情,筑起学生立足社会、紧跟时代、成就事业、报效国家的精神基石。
贾老师在教学上永不满足、创新不止。任语文教研组组长时,她带领全组教师创出"打穿插网络复习法"、 "开拓阅读法"、"立体多维教学法",以一个个新亮点,带动语文教学。
贾爱华献身教育、享受教育,自豪地把自己比作精神上最富有的人。她说:我心中永远装着对学生的爱,是学生让我感到永远年轻……
成果篇:风采尽展抒豪情
翻开一中的校友画册,仿佛在一片碧绿茂密的森林中漫步。根根相接,枝枝相拥,清新可人的氤氲,浸透着名牌老校的悠久历史和丰厚积淀。6万多名校友,尤其是知名校友,他们汗撒祖国大江南北,叱诧世界五洲各地,涉领域之广,取成就之高,无不使人叹服,心生景仰。他们当中,有"歌唱诗人"、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吴雁泽,原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驻印度特命全权大使周刚,清华大学教授崔京浩,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李玲,原上海航天局第八0五研究所科技处处长钱景汉。他们当中,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关玛莉,原山东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张福信,原新华社青岛支社社长、高级记者张荣大,淄博晚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田岚,国家电影局副局长、国家一级作家张宏森,参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主持的国际合作项目的山东大学教授、工学博士程林,中央电视台强档栏目《大家》主持人曲向东。他们当中,还有------- 值得题写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请原谅我们在这里无法一一列出。
"走遍东南西北中,思恋母校最由衷"。这一腔赤子之情在2005年10月的高一级校友母校行活动中生动定格。41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教授,阔别整整50年后相聚母校,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孙嘉修激情发言:"五十年前,我们在母校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最难忘的黄金时代。我们在四十亩地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亲爱的老师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善良和智慧的种子,辛勤耕耘,适时浇灌,呵护花朵,促使果实。我们在这里茁壮地成长。 1955年夏天,我们像一只只小船告别了母校这座温馨的港湾,投身于社会的汪洋大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驶向那理想、事业、友谊和爱情的彼岸。半个世纪的努力拼搏,我们回到出发的起点,当年的小船已成长为强大的战舰,上面满载着事业的成功、理想的实现,友情的长存,还有那爱情与家庭的幸福美满。我们获得的一切成就都是母校教育的结果;这一切也是反馈给母校的献礼;这一切也是感激老师栽培之恩的礼赞! 我大声的呼喊:‘母校情深似海,老师恩重如山。'"
如果说,有一条红线贯穿于淄博一中82年的历史中,那就是对学生绵绵不绝的关爱与呵护。而1999年设立的校爱心基金会便是对她的发扬光大。
淄博一中爱心基金会成立于1999年,是全市教育系统首家规范运作的爱心救助团体。其宗旨为:扶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度过难关,激励他们发愤读书,学有所成。学校制订了《淄博一中爱心基金会章程》,建立了系统的工作机构和完善的工作制度。规定于每年的3月5日、9月10日所在周举行捐款仪式,师生自愿捐款;学校积极为基金会注入资金,吸收社会捐款;专帐管理,专款专用。截至2005年12月,爱心基金会成立7年来,已举行14次集中捐款仪式,学校自筹注入70余万元,教职工捐款累计16.5万元,学生捐款11.1万元,社会各界近40家单位和个人(含校友)捐款54万余元。 7年来,淄博一中爱心基金会共资助贫困生和减免学杂费3900多人,累计支出资助金156万余元,保障学生无一人因经济困难辍学,95%以上受助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
近年来,淄博一中紧紧把握"质量"这一生命线,强化"质量立校"观念,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不断创新,向管理要质量,向精细化落实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强固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年级负责制,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分工负责,打团体战;启动新课程改革,制定《教学工作规程》,加强学科教学模式探索,推行学案教学;加强校本教研,积极进行具有学校特色和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路领先,仅近五年就累计向高等院校输送本科生3417名,其中2001年516名、2002年536名、2003年716名、2004年638名、2005年1011名,9名学生升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高考连续夺得全市第一,孙婷婷、栾静分别摘得2003、2004年高考全市理科状元桂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步旅程都嵌合着无穷的生机。阳光下的植被葳蕤盎然,每一次拔节都透射出向上的魅力。正所谓:淄博一中的前世曲折而厚重,淄博一中的今生厚重而璀璨。
赵蔚芝教授
2000年,原淄博一中与原淄博三中合并为新淄博一中成立大会
学校领导班子——励精图治,团结奋进,致力于建设始终立于教育教学质量高端、放射着人文光彩的品牌学校
累累硕果映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