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一中

  1. 首页
  2. 校园动态
  3. 正文

一马当先发轫天道酬勤 中流击水当归名校风范

  这是一所老校。创建于1924年(民国13年)的博山私立颜山中学和此后由颜山中学发展起来的博山私立洗凡中学,与参加孙中山同盟会的博山籍著名革命先驱蒋洗凡(衍升)先生有着不解的历史渊源,82年的文化积淀足以凸现其深远;
  
这也是一所新校。2000年8月,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优化我市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低成本规模扩张,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市委、市政府决策,与原淄博三中合并而成,6年的风雨兼程、和衷共济足以透射其生机;
  
这更是一所名校。集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全国“活跃的中学生活”先进学校、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数十项荣誉于一身,自1986年起连续20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淄博市高中学校唯一样板学校,一面面锦旗、一座座奖杯足以彰显其厚重;
  
她,就是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

由一封贺信说起

  2006630日,市教育局为淄博一中发来贺信,现抄录如下:

  欣闻你校06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再超千人,应届本科文理一、二批上线率夺全市第一。谨向你校表示热烈的祝贺!
   
淄博一中自1924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在学校领导、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和同学们的奋力拼搏下,高考升学率连年保持全市第一并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为社会和高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以优异的成绩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普遍的社会赞誉。
  
希望你校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育人质量,继续提升办学品位,让家长更放心,让社会更满意,早日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中学校。希望淄博一中的同学们好学上进,自立自强,立志成才。
  
祝愿淄博一中越办越好!
  
  今年高考,淄博一中
本科上线达到1216人,比去年净增205人;应届文理本科一、二批上线率以45.17%夺全市第一,超出第二名学校近3个百分点。熟知教育内情的人们都说,取得这个成绩实属不易,本来在生源构成上,受地域文化、经济以及学生外流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其他市属重点中学相比,淄博一中的高中招生计划内分数线就低20分左右,今年毕业的这一级2003年招生时更明显,淄博一中计划内录取线为505分,其他市属重点中学最高录取线则达到了535分,淄博一中的领导和老师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可想而知,难以言表。
  
淄博一中之所以倍受青睐,被博山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的北大,我们的清华”,与她骄人的教学质量息息相联。  

  从远处讲,1955年第一届高中两个班,高考录取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列全省第二,象原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中国驻印度特命全权大使周刚,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崔京浩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教研室主任李玲教授等一批知名校友,都是这一届的学生。这一年,淄博一中被省政府确立为山东省重点中学。

  从近处说,一是自1985年起,先后有8名同学荣膺省市高考状元,他们是:

    峰,1985年,全市文科状元(全省第三);
  马洪博,1987年,全市理科状元;
  王 鹏,1987,全市文科状元;
  尤博武1988年,全市理科状元;
  曲向东,1988年,全市文科状元;
  赵文发,1998年,全省理科状元;
  孙婷婷,2003年,全市理科状元(全省第三);
  栾  静,2004年,全市理科状元(全省第二)。

  二是1993年,学生郑晓亮获第2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实现了淄博市国际奥赛“零”的突破。
   三是1998年以来,先后在全市率先突破一所中学本科录取200人、500人、700人、1000人大关,保持最高记录;2001——2005年连续五年夺得高考全市“双冠”,累计向高等院校输送本科生3417名,664名同学考取了81所“211工程”院校;49名同学考取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前10名院校
  
四是据不完全统计,淄博一中现有15名同学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深造,有的正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是:

  赵文发,北京大学;
  周  磊,
北京大学;
  
李信鹏,
北京大学;
  
  曦,清华大学;
  
  昊,北京大学;
  
  冲,清华大学;
  
孙婷婷,北京大学;
  
曲莎莎,清华大学;
  
孔令昭,清华大学;
  
  静,
北京大学;
  
唐泽远,
北京大学;
  
  铎,北京大学;
  
翟晶晶,北京大学;
  
鹿珂珂,
清华大学;
  
 孟令怡,北京大学。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持续走强,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确立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即‘为全体学生的发展负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关键在于我们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新模式;关键在于我们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私奉献为核心,突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陈贞凯校长如是说。

理念——前进的标杆

  对学生来说,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成人成才。
  
淄博一中的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入校分值悬殊,家庭经济状况、年龄、个性差异大。作为家长,将子女送进一中后期望值都很高,就是希望孩子成人成才。学校不光是要对学习好的学生负责,而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负责;不仅是要负责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人格、思想、品德、习惯等各方面的成长打下基础,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奠定根基。
  
基于此,淄博一中确定了“为全体学生的发展负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以让学生学会做人为主旨,以人格塑造为主线,以树立“诚实、自信、乐学、懂礼”的一中学生形象为目标,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做有诚信的人、做有责任的人、做和谐的人、做感恩的人、做有修养的人,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保持学校高考成绩在全市的领先位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将学生德育工作置于集体之中、置于丰富多彩、内容充实、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主题教育月活动中进行,是淄博一中富有成效的特色德育工作。学校根据学生实际,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和思考特点,设计组织了行为养成、“自尊自爱、诚实守信”、“做文明一中人、创文明示范班”、“安全重于泰山”、“真情伴我成长”、“文明礼仪、青春校园”等系列主题教育月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下半年开展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称赞。主题班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让师生共同感受亲情、分享亲情;中秋佳节学生写给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体悟真情,肺腑之言、拳拳之心跃然纸上;《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你,亲人》征文展评,让师生留连品味;家长真情寄语,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使同学们深深懂得了: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为了学生的前途,淄博一中非常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每周安排一至两个班进行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卫生的清理与保洁,入校的文明监督及发型服饰的检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的提升。一年一度的校园四大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外语节),成为学生尽情展示才华的舞台,他们就像是海洋里快乐的鱼儿,在遨游中一天天长大。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丰富多彩,青年志愿者定期到干休所、敬老院打扫卫生,尊老爱老意识得以升华;假期开展社会大调查,同学们走上街头,深入厂矿,用发现的眼光激发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夏令营工作有声有色,同学们奔赴北京,徜徉北大、清华,感悟人文气息,汲取科学熏陶;组织学生深入山区中学,与贫困学生结“对子”,不比条件比进步,把爱心永远留住。
  
在淄博一中的教学楼走廊墙壁上,你会看到一幅幅装帧精美的框画,或是校园秀丽的风光,或是著名校友的肖像,或是学校重大活动的剪影;在校园里的个个文化灯箱更是令人眩目,灯箱里一条条格言警句发人深思。它们不是名人名言,是学生们自己的心灵絮语,如“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乏思考就不会有知识”;“心灵是一家银行,当你付出爱心时,就会收到增值的快乐”……四幢学生公寓也分别被冠以春晖,夏雨,秋实,冬阳的“雅号”。置身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学生生活既紧张又放松,既有压力更有动力。

课堂——学生的舞台

  20051031600,淄博一中一行四十余人星夜兼程,赶到江苏泰州市洋思中学。老师们直奔教学楼,参观早自习,连续听课三节,11点赶到报告厅,听取洋思中学校长的报告会,直到中午1230分,才结束了学习的过程。返校后,学校立即组织了座谈会,各教研室按照要求,分别写出了心得体会,制定出了落实计划。老师们说“开卷有益”,“出门也有益”,走出去,学回来,就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一幕,仅仅是淄博一中走出校门,学习先进经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淄博一中南下湖北黄冈,北上河北衡水,西进聊城杜郎口,东往潍坊诸城,足迹遍布省内外许多著名中学。目的只有一个,取人之长,学以致用,提升自己。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名校品牌,淄博一中一班人认为:要保持全市的排头兵地位,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此,学校专门召开动员大会,陈贞凯校长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制定下发了“淄博一中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召开有全校教职工参加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请教研室主任就课堂教学改革谈认识、谈体会、谈思路、表态度;省化学特级教师、淄博名师贾福梅同志为全体教工作《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报告。
  
本着“继承优秀传统、发挥自身优势、立足改革创新、自成一家体系”的原则,淄博一中借鉴和引进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案导学”等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我探究,自我学习,采用“兵教兵”的模式,全过程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淄博一中从新课程教学实际出发,要求教师牢固树立新课程、新课堂的理念——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智慧之火”,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积极开展“六个一”工程,即至少看一本新课程教育理论书籍,阅读一种教学杂志,解读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上一堂新课程展示课,设计制作一个教学课件、学案,写一篇新理念论文;为每个教研室每学年拨发专项经费,用于购买科研资料,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成绩突出的教师、教研室(组)予以表彰奖励;教学督导室围绕课堂教学改革,随机进行听课检查、指导;注重树立典型,发挥骨干教师在全校的引领作用,除教研室组织内部示范课外,推出由课堂教学模式初步成型的教师执教的全校性示范研讨课,课后,执教人说课——谈设计思路、谈体会,全体教师自由评课——谈感受、提建议,逐步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2006年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理论读书会即将举行,淄博一中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典型,被确立为观摩现场,届时将有9大学科展示新课堂的风采。

师德——永恒的魅力

  优质高效的教育,靠什么实现?答案不言而喻:办好学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立校之本,强校之魂,是学校事业发展和成功的根本保证。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更为重要。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淄博一中在一贯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坚持致力于师德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淄博一中将师德建设工作纳入学校五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提出工作目标,制定保障措施。学校领导班子注重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提高了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以人格的力量赢得了广大教职工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了密切和谐的干群关系,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自1998年以来,在市委组织部对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年度工作考核中,连续8年荣获优秀等次。
  
多年来,淄博一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反腐倡廉,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若干法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系统的落实意见、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先后制订了有关不得从事第二职业的意见,有关关心爱护学生、不得体罚学生,廉洁从教的意见,有关制止乱收费、乱订资料、加重学生负担的意见等,使教师在落实各项师德要求,维护自身形象和学校声誉方面有章可循。
  
淄博一中许多学生来自偏远山村,家庭经济困难,有的学生甚至面临辍学的危险。为保证这一部分贫困学子完成学业,1999年1月,学校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开创了全市教育系统规范救助特困学子的先河。师生自愿捐款,学校积极为基金会注入资金,吸收社会捐款;专帐管理,专款专用。截至2006年3月底,“爱心基金会”已举行15次集中捐款仪式,教职工捐款16.5万元,学生捐款11.1万元,学校自筹资金注入80万元,社会各界近40家单位和个人(含校友)捐款54万余元;7年来,淄博一中爱心基金会共资助贫困生和减免学杂费3900多人,累计支出资助金156万余元,保障学生无一人因经济困难辍学,95%以上受助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作为发起人和校长的陈贞凯,带头参加了每一次捐款活动,并将教育行政部门对其个人颁发的奖金也一并捐出,累计捐款达14600元,成为全校奉献“爱心”最多的人。在淄博一中,从领导班子到干部队伍,从党员到普通教师,已形成了自觉关心、关爱学生的浓厚风气,有的老师把生活困难学生接到家中吃住,从入学到毕业;有的老师把对学生的资助一直延续到学生读完大学。
   淄博一中不仅关心在校学生,还把一腔爱心播撒给了山区初中的学子们,爱向大山深处延伸。2005年春,学校组织开展了与山区中学“手拉手、同发展”活动,全校党员、团员分别与博山池上四中、四中分校,博山三中等8所中学的学生结成对子,以书信、走访等形式保持日常联系,全校教职工积极参加捐助活动。有的党员多次给山区初中生赠送书籍、文具、衣物,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淄博一中、北博山中学“手拉手、同发展”联谊活动暨“建立奖学金”启动仪式上,淄博一中向北博山中学捐赠英语语音设备100套,图书500册,作业本2000册,淄博一中校友高建立捐资1万元。北博山中学的领导激动地说:“淄博一中不仅为我们送来了教学设备、图书文具,更为我们送来了办好学校的鼓舞力量,我们将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传统,努力培育出最好的学生,回报淄博一中,回报社会各界”。  

  忆往昔,芬芳桃李春满园;看未来,宏图大展谱新篇。今日的淄博一中上下一心,和衷共济,群策群力,奋发图强,用理想和智慧,用拼搏和汗水共铸辉煌。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温暖,让每一位同学都享受成功的快乐,让每一个家庭都放心满意,这就是一中人矢志不渝的永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