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一中

  1. 首页
  2. 校园动态
  3. 正文

德国高中生凯爱莲在淄博一中留学的新鲜体验

    一个月和十七年
——德国高中生凯爱莲在淄博一中留学的新鲜体验
淄博晚报记者苏向阳    通讯员任明忠  张艳春

    2007年9月,新学年伊始,17岁的德国高中生凯爱莲在STS基金会、英国联程教育协会安排下,进入淄博一中,开始了她为期一年的中国高中生活,成为淄博市第一个长期留学的欧洲中学生。
    凯爱莲出生在德国与波兰交界的顾本小镇,她生性热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历史。带着广交朋友、体验文化、学习汉语的目的,她申请来中国留学一年。在来淄博之前,她在北京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汉语培训,可以简单说一些日常用语;来淄博后,学校将其安排在与国际教育接轨的中英联程高中班学习,使其能够在交流方便的基础上尽快适应中国环境。目前,学校根据她的要求,安排外籍教师为其每周上两节的法语课以及每周三次的书法课等特殊课程;待其适应一段时间,将陆续为其安排中国历史以及艺术课等课程的学习。
    日常生活方面,学校为凯爱莲选择了一个与其同班的中国同学马媛媛的家作为接待她的家庭寄宿,爱莲和马媛媛一起上学,一起回家,朝夕相处中,体会着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感受并进行着中国孩子的高中生活。
    怀着好奇的心情,记者日前采访了这个来到淄博一个多月的德国姑娘,在交谈中得知,凯爱莲的父母都是工程师,她还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姐姐。说起为什么会选择到中国留学,凯爱莲说,她的同学们谈到自己未来想去的国家时,大都首选美国、法国、英国等,但她更喜欢中国,中国的古老文明让她倍感神奇,所以渴望能够有到中国来学习的机会。与父母远隔重洋,言语中凯爱莲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情结,她说,由于时差的原因,自己和家人朋友的联系基本上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母亲每个星期会给她打3个电话。由于同学的热情和寄宿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已经基本适应了在淄博的留学生活。
    在淄博一个月的中国留学生活的熏陶,与17年在德国的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下面是凯爱莲对自己在淄博一个月的留学生活的总体感受,还有接待她的中国同学的对她的观察和体验,希望这个来自德国的17岁姑娘的淄博留学生活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关于教育的新的思考。

凯爱莲:
                           留学人生从淄博开始     

     在淄博我已经生活了一个多月,我住在淄博市博山区的马家。在来到淄博之前我与另外8个和我一样有外国背景的学生在北京呆了有三周左右。我真的感到很幸运能够进入到中英联程项目,在中英联程项目里面有专门由英语外教来教授的课程,而不是全部用中文教授。特别是我喜欢我的外籍教师, 来自喀麦隆的Odette和Paul夫妇 。不过中文课程,大部分我实在难以理解老师正在讲什么课程。在这个时候,我试图从我的德语书籍里学习。大部分是历史,我喜欢研究历史,但在这里,我无法学习历史,因为它是用中文讲授的,所以我还是从我的书籍里学习德国和世界历史。
    我的同学们和其他中国人都很好。我的同学们真的是很友善,他们试图教我中文,以改善我的中文水平。我希望我的中文水平在两三个月后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因为现在当他们所说的话-不是讲英语的时候我会很难理解。 
    我想我要在我的空闲时间里尝试学习更多的中文,但现在的情况真的很好,因为我的同学可以了解我(不是很多,但简单的英文)并且我喜欢我现在学习的学校,在这里的一切包括学习中文都是一种很伟大的体验!
                                参加运动会
  我并不是运动天才,说实话我并太喜欢体育,不过在同学的热情鼓励下我就参与了。800米和扔铅球不过成绩并不好。我觉得运动会很好不过那对于运动员来说更是一种竞争。所有学生们为他们班上的运动员加油而且很高兴可以不上课了!和我们国家的学校相比是类似的,不过我们学校只有一天的运动会而且每个学生必须参与一个项目,不过也没有奖励,只是能够拿到成绩然后放松心情!
                               中国食物
    和欧洲的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和德国饭很不一样。中国人用筷子,我们用刀叉。而且山东临海,这的人都很喜欢吃海鲜。不过我不太喜欢吃鱼,除了大马哈鱼和金枪鱼以外。在德国饭菜比较厚重,一般只吃一种不像在这里三餐饭有很多菜。而且中国人经常到饭店就餐而在德国我们只会在庆祝比较大的事情的时候才去饭店。所以到饭店就餐对我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我很喜欢吃几样中国菜,如馒头、饺子、番茄鸡蛋、面条和街上的小吃。
                  我的疑惑 
    我觉得中国有些事情让我很难适应。比如街上开车的人总喜欢狂摁喇叭,真是让我受不了。我不得不想:他们难道不能正常驾驶减少噪音吗?另外人们在正常的谈话交流的时候也让我以为他们在吵架因为他们的声音太大了。然后你才意识到这只是一次很正常的谈话罢啦。不过西方人可能很难适应这个。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吧。我们住在德国一个临近柏林的小镇,就和波兰搭界。我们住的地方空间很大,所以在中国住公寓也让我觉得有点不习惯。
    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学校淄博一中,它非常美丽而且我在这个班级每天都可以由外籍教师给我们上课而且同学们相处的很好。

马媛媛:

                             老凯来到我家里
  我家来了个老外,中文名字叫做凯爱莲,我喜欢叫她老凯。
    谈起老凯的生活,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时间长了就入乡随俗了吧。我们在学生时代,基本上都是统一的生活规律:休息,学习,吃饭,当然学习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几乎每天都循环着这个生活规律,老凯也是如此。
    由于我们与西方的教育和生活习惯不同,开始老凯不能习惯这里的休息时间,早上经常晚起,需要别人叫她起床,不过现在好多了。不过假期时,又原形毕露了。国庆节假期的时候,不过十点她不起床,有一次我要带她出去玩,差不多9点半叫的她,看着她睡眼朦胧的样子十分好玩。
    班里的学习情况,老凯现在还是比较适应的,不过西方人睡觉多(记得她曾经和我说过,平时她一般睡16—18个小时,假期能睡到20多个小时),但是她很爱学习,她让她父母把在德国的书寄来,在一些实在不懂的课上,学习那些课本。
    老凯很喜欢我们的学校,也很喜欢我们班,她说学校很大,也很漂亮,对来到这个学校,来到中英联程班她感到很幸运,她说他们一起在北京学习的同学都很羡慕她。我们有外教授课,她可以听的懂并且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她很喜欢我们的同学们,我们有时候教她一些简单中文,让她可以简单的介绍自己。在饮食方面,老凯与我们还是有些不同的,在与她一起生活的这些时间,我发现,她并不喜欢吃油腻的东西。中西方的口味不同,我们吃的菜有时老凯不喜欢吃。她比较喜欢吃土豆和西红柿,几乎每一顿都离不开它们。但是,她特别喜欢吃中国的水饺,她也很喜欢喝粥。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老凯很活泼,比起刚来到我家的时候比起刚来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课间,老凯已经可以很自然的和同学们交流日常学习生活之间的问题。欢乐时,她也会和同学之间打闹,玩耍,虽然我们说的话她不一定听的懂,但她从我们的表情中也会得到快乐,能感受到我们集体的快乐和团结。
    老凯已经融入我们家庭中、我们集体生活中了,我们也把老凯当作一个普通的朋友来看待。

    在淄博一中的师生们看来,德国姑娘的凯爱莲到来也是国际交流方面的一件喜事。实际上,淄博一中在200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已经成为全市首批具备接收外国留学生资质的中学。近些年来,淄博一中国际教育与交流工作盛事不断,自2002年起分别与英国联程教育协会、海斯廷斯学院、日本关西语言学院、韩国亚洲大学等国内外大学及教育机构合作,先后设立了中英联程高中班、中日联程高中班、中韩联程高中班。通过联程教育,已有200多名学生分赴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留学深造。到英国留学的共有四届97名学生,其中王文艺、王玉洁等10人进入英国大学排名前20名大学的帝国理工大学、拉夫堡大学、华威大学等深造。到日本留学的共有三届58名学生,第一届26名学生已顺利升入日本大学,日本关西语言学院松尾院长给市政府发来贺信,周清利市长、段立武副市长也作出批示,表示祝贺。到韩国的30多名学生进入了京畿大学、亚洲大学、清州大学等大学深造。此外,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学校及教育机构都访问过淄博一中;师生出访也不曾间断,6名英语教师及近60名学生出访英国短期学习。14名师生被教育部选拔参加了中国优秀高中生赴日访问团,分批短期出访日本,还有1名学生赴日进行为期一年的长期访问学习。16名师生年初赴美国友好学校访问。校领导也先后出访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这些国际交往,开拓了师生视野,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2006年市教育局党委出国留学工作扩大会专门在淄博一中召开,在全市推广其国际教育与交流工作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