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仁学子王克常
刘聿鑫
王克常(1912-1998),字恒如,曾用名佩韦。博山县安上庄人,后移居博山城区赵家后门太尉庙后十九号。
王克常先生幼年在安上庄读私塾,1923年前后入博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先考院小学)学习,与张敬焘、周亮西同为该校第十九级同学。小学毕业后,于1925年考入博山县私立颜山中学,毕业后,升入本校高中部学习。1930年,颜山中学高中部停办,失学在家。1931年春赴北平“今是中学”读高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冒着被捕牺牲的危险,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群众集会和去司令行营的请愿活动,面对真枪实弹、监视学生的军警无所畏惧,一直坚持到天黑方才撤回校园。克常先生一向爱好文史,喜读书,尤其是鲁迅先生的著作。后又爱好政治经济类的书刊,凡是出版的新书刊,如《北斗杂志》、《世界知识》、《生活周刊》(邹韬奋先生主编以宣传抗日救亡,反对不抵抗主义为宗旨)、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以及当时书店不敢公开卖的所谓“禁书”像是《马克思传》、《费尔巴哈》、《家族私有财产》、《法国大革命》、《国家的起源》等名著,尽量设法买到自读,还主动传借于好友阅读,并常去中国大学旁听施存统教授、李达教授讲“资本论大纲”“政治经济学”等。1931年至1936年是克常先生渴求知识、苦读狂读各类书刊、思想大发展时期,为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克常先生1935年在原校复读一年,1936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中文系。1936年在北平辅仁大学参加“中华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辅仁大学中队。常在节假日避开当局军警的堵截阻拦,去北平城郊用文艺形式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寒暑假期回到家乡,常与他颜山中学的同窗好友,时任博山小辛庄小学教师的张敬焘先生交流,有时替他上课,充任编外“助教”。
1936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更广泛的团结各阶层爱国青年,坚持和发展抗日救亡活动,北平成立了中华民族抗日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9月,克常先生在辅仁大学参加了“民先”通过书信联系,介绍张敬焘、蒋方宇加入“民先”组织,直接受“民先”总部领导。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回到家乡,曾与张敬焘、蒋方宇、乔惠民等几个人以“民先”组织的名义在博山城区组织过抗日救亡宣传、战场救护、游击战法知识宣传等活动,主动联系国民党各派系及博山县政府以下机关和工商界促成“博山抗敌后援会”。1937年12月7号,日军进入博山,家人为躲避战乱,重回安上庄老家。王克常先生与同乡、同窗好友周亮西先生,自带“二八匣子”枪参加了李式如组织的抗日游击队(统战性质)任指导员,周任参谋,在博山地区周围进行游击一余年。1938年立夏前后,曾配合兄弟部队进攻过博山县城,当日在日本鬼子密集子弹呼啸中撤退。1939年底(旧历),队伍被敌人打散。1940年春初,经朋友帮助到陕西西安,后进入陕西省城固县西北联合大学中文系学习。1944年将要毕业时险遭当局迫害,被定为西北联大“七个危险分子”之一,其中六人被捕,先生幸免于难,遂逃往四川灌县,进入国民党空军幼年学校教学谋生。这期间由于克常先生经常阅读《新华日报》、《挺进报》,教学中宣传进步思想,并曾帮助学员脱掉国民党的军服,换上便衣,投奔了解放区等缘故,引起了特务的注意。1947年夏季,一天下午,外出归来正排队买饭时,被一人拉到一旁,轻轻的问:“你是王克常吗?”他回答:“是。”那人说:“上午特务搜捕你未着,你已经上了特务的黑名单,你必须立即离开四川!在后门有一辆车等你。”克常先生迅疾直奔后门,只身一人乘车逃离灌县空军幼年学校。在回家的路上,先后在成都、德阳,靠教书赚点路费。于1947年初冬经西安回到了阔别8年的家乡博山。克常先生在川陕期间,先后结识扬晦、蔡仪、陈翔鹤诸教授,受益匪浅。1948年春应聘去济南洗凡中学担任国文教师。1948年洗凡中学与淄博一中合并,克常先生于1949年起任淄博一中老师。1963年8月曾任第三届淄博市政协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教育组副组长。随后被调往远离城区的淄博十三中(在博山区石马)工作一年余。1964年调至淄博十二中(石炭坞),“文革”中遭到抄家、批斗。后又调任乐疃公社中学任教。一位年近花甲之人,只身在远离城区的乡镇中学住校任教,不顾酷暑寒冬、路远不便,数年如一日辛勤工作。1975年,先生从乐疃中学离休,时年63岁。粉碎“四人帮”后,克常先生任博山区政协委员,这期间应邀为区政协、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撰写回忆录、文史文章多篇。曾参加《汉语大词典》编纂工作。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兼北大副教务长扬晦教授逝世后,北京大学治丧委员会发来讣告,悲痛之中撰写《悼念扬晦教授》及给其夫人《玉栋先生》的信(1983年)。先后又撰写了《博山中华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1984年)、《周亮西毁家纾难参加抗日战争事迹》(1984年)、《抗战前博山小学教育杂谈》(1987年)、《回忆辛亥革命博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87年)等史志文章。先生工诗词,偶作诗词聊以自娱。
王克常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教育事业,学识渊博,人格高尚。他淡泊名利,心胸坦荡;坚毅乐观,刚直不阿。虽经历艰辛坎坷,“文革”中屡遭迫害,但他从容应对,无怨无悔,在几十年的教育岗位上始终以一位忠于职守的人民教师为荣,竭尽全力认真教学,热心培养下一代,甘为教育事业默默的奉献一生。如他诗词所云:春蚕到死不知老,大好时光瞬即了。万水千山总是路,天涯何处无芳草。
刘聿鑫,男,中共党员,教授。1952年毕业于我校初3级,1955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系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