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晚报再次整版报道我校首届中英联程班学生近况
自己打理一切 体会成长快乐
——淄博一中中英联程班高二学生复活节归来话留学
淄博晚报记者 张云 苏向阳
3月25日,得知淄博一中中英联程班的部分学生回国休假的消息,我们前往淄博一中,采访了这些在英国度过了7个月留学生活的孩子们。虽然在国外待了大半年,但同学们的打扮依然透着深刻的东方特色,我特别留意了一下5个学生的头发,除了一个女孩子染了红头发以外,其他学生都还是顶着一头黑色头发。简单的介绍后,座谈会便在淄博怡中外国语学校四楼的会议室开始了。5人中惟一的男孩邢若晨主动帮着老师把沙发围拢起来,大家围坐在一起,很轻松地聊起来。
转机的故事 曲折中透出成熟与自信
谈话首先围绕着他们这次回国开始,虽然大家都是从伦敦飞回北京,但由于各自的情况不同,所以5个人并不是结伴而行,而是各自为政,回国的路线也不相同,有的是由伦敦直飞北京,有的则是从其他国家转机,回伦敦的航班也不相同,他们都是回国时就预定了反程机票,所以,那时侯,他们还得各自单飞。
谈到转机的故事,大家一致推举苏龙龙做代表,因为她的经历最曲折。苏龙龙并不推辞,她语调轻松地向我们讲述了自己这次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由于她没能买到由伦敦直飞北京的机票,为了赶时间,便选择了由德国法兰克福转飞北京的航线。但是,她乘坐的由伦敦飞往法兰克福的飞机晚点了1小时,等苏龙龙走进法兰克福机场时得知,当天由法兰克福飞往北京的航班已经起飞了。
这是苏龙龙第一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机场人员除了简单的英语对话,都跟她用德语交谈。耳边回响着陌生的德语,让她有一种特别无助的感觉,幸好,一位和他一起出关的当地的华侨察觉到了她的困境。经过与机场方面的交涉,法兰克福机场为苏龙龙免费办理了落地签证,提供了一夜的免费住宿,并为她办好了第二天经由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机场转飞北京的机票。在法兰克福安顿停当后,苏龙龙立刻给到北京接机的父亲打电话,告诉自己不能按时到达的原因,并把自己第二天到达北京的航班班次和时间详细地告诉焦急万分的父亲。
在法兰克福度过难忘的一夜后,第二天,苏龙龙转道利雅得回到了祖国,终于和在北京接机的父亲相见了。得知女儿曲折的转机故事后,父母都为女儿独自处理突发事件时表现出的冷静和条理感到由衷的欣慰。
回到博山后,苏龙龙在一中与自己的同龄人谈起转机的故事,大家都啧啧称奇。其实,与国内18岁的中学生一样,苏龙龙离开一中前往英国留学前,也是家里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儿。在英国7个月的留学经历,她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锻炼了自己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从一个躲在父母阴影里的娇弱女孩,变成了一个自信开朗的阳光少年。其中的巨大变化,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发生的。这大概就是杜甫说的“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吧,那我们就应当从孩子们在英国的留学生活中寻找答案了。
英国高中 自由选择增强知识与能力
回到博山后,与国内的同学交流起来,他们都特别羡慕联程班学生在英国留学的高中生活。那么,联程班的学生们在英国是怎样学习的呢?
在英国剑桥地方学院就读的邢若晨、苏龙龙、翟小梅、刘明雨,在海斯汀斯国际学院就读的曹赢心都从不同侧面讲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综合起来,他们在英国的高二留学生活大致是这样的:
每周一至周五上课,周一到周三全天上课,周四和周五上半天课。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但每30名学生配有一相当于中国的班主任的导师。导师并不对学生实施保姆式的全程监管,只是在学生旷课时间超过3天以上,才会进行干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修不同的课程,但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教师授课一般以2小时为一个课时,期间,老师可以根据需要中途休息一下,也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发问。课堂内没有中国学校教室中必备的讲台,老师讲完后,也不向学生进行另外的辅导。学校不特别安排复习时间,教师的授课,不因为测试而停止。英国没有类似我国的高考统一考试,大学主要根据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表现确定是否予以录取。这样的大学选拔模式,避免了一次考试决定一生命运的现象,将学生能否进入自己满意的大学与其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好坏联系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们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英国本土学生只占40%,亚洲学生居多,所以竞争格外激烈。老师也格外严格,每周每科都有考试,考试在正式的考试大厅进行,由专职人员监考。考试试卷第二天由老师批改后返还学生,不过,不排名次。期末也不进行与中国类似的三好学生的评比。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轻松,但增加了对学生自律的要求。联程班的学生都很用功,由于在一中的高一期间学生们就采用英国的高中课程,所以,来到英国后,他们很快适应了英国的教学方式,不少学生的表现都十分优秀。
打工与打电话 坚强中体会成长
为了贴补生活费用,不少联程班的学生都选择了周末打工。邢若晨是打工生涯开始较早,并且工作比较稳定的一个。到伦敦不久,房东介绍邢若晨到一家餐馆做拼盘。简单的培训后,他就上岗了。由于表现不错,邢若晨很自信地告诉我们,休假回去后,应该没有失业的可能。
比较起来,翟小梅的打工经历就颇废了一番周折。她先是一家家餐馆填写申请表,然后一次次地参加面试。终于在一家餐馆找到了做汉堡的差事。经过几天的培训后,翟小梅就开始了自己在英国的打工生涯。一周工作两天,一个月有350磅左右的收入,大体上能够满足房租和日常生活的需要。
谈到日常生活,孩子们说,英国的蔬菜和水果比肉类要贵得多,他们平常都吃汉堡等西式快餐。房东做了好吃的,也会邀请他们一起吃。在合租房子的人中,既有亚洲人,也有欧洲人。刘明雨表示,相对于当地的英国同学,她更喜欢这些和自己一样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外国人。他们热情,更容易接近,更愿意真心地帮助你。
每个星期,孩子们都会用手机给远在家乡博山的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在英国留学,虽然有联程班的30个同学做伴,但孩子们难免要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我们半开玩笑地问他们,会不会遇到委屈就打一通电话回家,向爸爸妈妈诉说一番。5个孩子不约而同地说:不会。刘明雨认真地说:我们在英国,离爸爸妈妈那么远,即使他们想帮助我们,也不可能遇到事情就坐飞机赶来帮助我们。父母知道我们难过,心里肯定更难受。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在心情好的时候,才给家里打电话。向他们报告的,也都是一些好事,让人高兴的事。不好的事,自己会设法解决。
打工与打电话,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现象,半年的英国留学生活,让联程班的孩子们成长得格外迅速,别样坚强……
采访的最后,我们让孩子们给今年8月即将踏上留学英国的征程的学弟学妹们提点建议,他们考虑了一下,相互推让一番,提了以下几点:注意专业的选择,不要一窝蜂都去学商业;注意数学的学习,英国的高中就开始学微积分;注意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学习自己面对并解决所有的问题。英语的学习要抓紧,那种到了英国,英语自然能学好的说法完全没有道理……
采访结束,我们和孩子们下楼来到操场,正碰到外教Sam上完微机课走出教学楼。5个孩子迎上前,用英语和他愉快地交谈起来。他们融洽谈笑场面,被太阳清晰地印在操场上,仿佛一幅活动的剪纸……
本文刊登于《淄博晚报》(2005年4月1日)

